星期日, 6月 05, 2005

中國《博客》雜誌出版 ─ 博客商業化有可能嗎?(2005.6.6)

三石圖書文化傳播網中華讀書報報導,一本由博客(bloggers)編寫、以博客為刊名的雜誌《博客》,近日在中國內地出版了試刊號 (見左圖)。這本《博客》是由哈爾濱報業集團和問鼎傳媒出版的,因此有了『《博客》的面世,標示著年初「2005年將掀起博客出版熱」的預言正在變為現實。』的說法。

由此看來,中國內地的博客也許有從線上走到線下、即有從網路發表進展到印刷出版的可能,而博客的商業化道路,益發顯得明顯和充滿可能。《博客》乃至中國博客商業化成功與否,固然是未知數;肯定的是,咱們的香港特區從此又有多一個產業的發展,是落後於咱們的偉大祖國了(至於假奶粉假雞蛋等「產業」的「落後」自是甭說了)。

《博客》被定義為『中國第一本「輕概念」心靈讀本』,對此它的主編、本身亦是一名瞭解和認識網路的網誌寫作者韓浩月認為,『音樂之「輕」,可以通過音符迅速撫慰人的心靈,輕音樂總會忍不住令人閉目遐思,同樣,文字也具備這種功效,一本好的雜誌,也會令讀者深深沉浸在愉悅海洋裡。』據報導,《博客》更像是一本「做給1970年代人看的雜誌,對過往歲月的懷念,對生命深刻的感悟,以及對當下的敏銳把握,使得這本雜誌充滿唯美氣息和時代感。」

可惜的是,暫時未有發現《博客》試刊號在香港有售,未能親身買一本來仔細的讀。暫時惟有從中華讀書報的報導,初步知悉其內容大概是這樣的:

「從《博客》試刊號裝幀看,封面簡單大氣,富有特定的網路氣息,一排排手拉手微笑的網路符號象徵著博客互通互聯、獨立且共用的精神,封底大片起伏的綠色麥浪意味著博客生生不息的精神。從內容看,這本雜誌仍借鑒了《讀者》、《青年文摘》等文摘雜誌的形式,文字清新、雋永,只是裡面的文字大多來自於網路,因此令讀者多了些微妙的感受。內容版式更是簡潔到了簡單的地步,便於閱讀,這點和網頁的功能非常類似。」

也許稍後到深圳出差時,順道試試可否買到一本《博客》試刊號來讀,了解一下這本雜誌是否有上述報導所言的底蘊,並從而窺視中國內地的網路出版的最新發展。如有幸買得《博客》來讀的話,定會在此分享一下我對它的看法的,希望屆時各位會到此捧場吧。

星期二, 5月 24, 2005

內地書市瞭望:假書充斥,劣質翻譯 (2005.5.24)

近日觀看內地出版業的訊息時,發現其中有兩項對香港為數不少的「簡體字」讀者較有影響,特此引有關報導僅供參考:

1. 被首批公佈的19種假書

據出版之門引新華社消息報導, 曾在2004年內地圖書市場風行一時的《沒有任何藉口》等19種圖書,經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專項檢查後,被確認為「假書」。這19種假書,不過是內地成 千上萬的假書當中,被公佈的首批而已。如果閣下不幸買了讀了這些「含有虛假信息」的假書,希望您沒有因而受到任何損失或傷害吧。

2. 內地翻譯圖書質量下降

另外,據新華社5月22日報導,在天津舉行的第十五屆全國書市上,內地翻譯圖書質量下降的現象,再次引起了翻譯出版界人士的擔憂。據統計資料顯示,近年來,內地平均每年出版新版譯著近萬種,可是翻譯質量並沒有相應提高。相反,在人文社科類的某些領域,例如文學翻譯,倒是呈現出翻譯質量混亂、下降甚至粗製濫造的現象。

內地翻譯圖書質量下滑的原因也有其時代特徵的。像盜版、偽書等出版界其他不良現象一樣,這些低質量的譯著有它自己的消費環境。誠如上海譯文出版社社長葉路所言,「對文化水平不高的讀者來說,買一本《簡愛》,也許翻譯得好壞並不重要,但價格的差別卻很重要。有這樣的消費市場和消費群體存在,就會存在劣幣淘汰良幣的現象。

小結:一分錢,一分貨

由此觀之,作為繁體中文出版產業的工作者和讀者,我得出幾個初步結論:(1) 便宜勿貪;(2) 讀翻譯作品時要抱有具懷疑性的科學精神;(3) 有什麼的讀者和需求,便有什麼的產品;(4) 優質內地出版物佔的百分比仍屬少數;(5) 價格和時間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產品的製作水準;(6) 繁體中文出版亦有可為。

說老實,對華文出版世界的認識越深,越來越少買內地出版物了;不是完全不買內地出版物,而是在選購的時候會考慮得更嚴謹,只挑在各方面都具優秀水準的來買來讀。香港的華文讀者,有幸身處繁簡中文出版的交匯處,著實值得付出合理或相對較高的價格,支持和鼓勵一眾專注和執著於質量兼備的出版社,不管是出版簡體還是繁體中文的。原因簡單不過:You're what you read。

星期二, 4月 19, 2005

Adobe 購併 Macromedia (2005.4.19)

Adobe to acquire MacromediaAdobe 公司於美國西岸時間4月18日公佈,成功以總值約3.4億美元的淨股票交易,達成了購併Macromedia公司的協議。是次交易中,以 Photoshop、Acrobat等圖像及文件處理軟件聞名於世的Adobe,將於今年2005年第4季度完結時,完成收購另一世界知名、以網絡應 用軟件方案為主的Macromedia。兩家公司將會為顧客提供「一套更強力的軟件方案,以創作、管理及傳遞扣人心弦的內容」。Adobe方面, Bruce Chizen會續任首席執行長(chief executive officer),Shantanu Narayen會續任總裁(president)兼首席營運長(chief operation officer)。Macromedia方面,總裁兼首席執行長Stephen Elop會轉任Adobe公司的環球實地運作總裁(president of worldwide field operations)。

這段消息,著實使到像我這樣的資深電腦用家感慨萬千。這次世界其中兩家 最大的軟件公司的購併,真的可以說得上是打造了「內容豐富及互動的產業技術制定平台」。併購了Macromedia的Adobe,除了可以滿足更廣泛的整 套的顧客需要,亦將會因而有更重要更大進軍新市場的機會,特別是流動及企業這兩個區隔市場。

事到如今,圖文、音像,以及網絡軟件的發展和 應用,都不容否定(或無可奈何)地將由Adobe完全主導。可以說,Adobe是繼微軟(Microsoft)之後,正式「升格」為另一家完全主導電腦軟 件平台的制定的機構。有著如此舉足輕重的領導地位,Adobe從此貴為「微軟第二」了。一眾電腦軟件的用家,不管用的是Windows還是Mac作業平 台,看來從此都要「同舟共濟」,一塊兒多看一家軟件公司的「臉色」了。

相關連結:
Adobe
Macromedia
Digital Photography Review

星期一, 4月 18, 2005

有了"自由",失了書店 (2005.5.4 更新)

據今天四月十三日《香港經濟日報》報導,因為大陸同意對香港開放「自由行」旅遊的關係,觸發了旺角商鋪的加租潮,「戰場」由西洋菜街,蔓延至奶路臣街、山東街及豉油街一帶的地下店舖,樓上店舖因而亦受牽連。旺角樂文書店便成了「受害者」之一,將於五月底結業。鄰近另一家二樓書店榆林書店,為免步旺角樂文書店的後塵,已於本周「變陣」轉賣了精品。據悉旺角豉油街某個三至五樓的樓上店舖單位,就以月租港幣八萬元的價格,破了一九九七年的最高店舖租金紀錄。

老實說,我一向對香港的「自由行」旅遊政策抱有保留的意見。某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是有點討厭 。香港各大小商場和街道,自該政策於二○○三年七月二十八日正式生效以來,在短短近兩年之內,都幾乎被影音產品店和金銀珠寶店完全侵佔了。我城真的需要有那麼多的影音產品店和金銀珠寶店嗎?現在都差不多到了「十步一店」的情況了。

長遠來說,一個地區要完成其整個經濟的轉型及改革,始終是要先回歸到包括人才培訓、教育制度、政府行政、民族文化、歷史地理等基本因素。對於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而言,「自由行」旅遊政策只能是「治標不治本」的短線策略;如果長遠持續地將之實行,而不作任何定期的檢測的話,一定會出現「殺雞取卵」式的經濟結構改變,肯定會是弊多於利的。記得澳門特區政府特首何厚樺說過,實施「自由行」旅遊政策和興建港珠澳大橋,不一定會有利於澳門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的。何厚樺如此這般的回應,背後所持的理由也是如此。

如果咱們的香港特區政府,繼續盲目實施現在的「自由行」旅遊政策,而不對其作任何檢測甚至調整的話,我可以預言,會陸陸續續有很多二樓書店,甚至部分大型連鎖書店結業。如果真的出現了這樣子的情勢,千萬不要過於大驚小怪啊。畢竟現在有很多行業,都在面對店舖加租/結業潮的來臨了,出版零售業在當中僅是冰山一 角而已。


附表:近年樓上書店結業情況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 樂文書店
 地點:旺角西洋菜街
 結業日期:05/2005
 主要貨品:香港、台灣書籍

 洪葉書店
 地點︰旺角西洋菜街及尖沙咀海防道 (一方按:另有銅鑼灣店同時結業)
 結業日期︰04/2005
 主要貨品︰香港、台灣書籍

 東岸書店
 地點︰旺角西洋菜街
 結業日期︰12/2002
 主要貨品︰詩集、文史哲及藝術書類

 壹角度(P.O.V.)
 地點︰灣仔駱克道
 結業日期︰01/2002
 主要貨品︰電影、同志及兩性文化主題書

 (資料來源:4月13日《香港經濟日報》)

更新/補遺
=========
四月十六日更新:據獨立媒體網站報導,旺角樂文書店方面澄清是次純粹只是搬遷而非結業,並同時轉以藝術圖書為重點產品。如果是的話,看來真的如老師所言,早該不用理會並相信香港的什麼主流媒體了。怎樣也好,稍後我會親自向樂文書店的林壁芬小姐了解實情的

四月十八日更新:我當面向銅鑼灣樂文書店店員某了解,獲證實目前為止惟有《香港經濟日報》的報導屬實。他表示,其他網路媒體之報導及推測均屬流言,至於四月十七日《明報》副刊之報導更涉有誤報之嫌。

四月二十八日更新:四月二十七日《蘋果日報》城市脈搏E11版報導,開業二十二年的樂文書店,旺角分店即將於五月三十一日約滿結業。結業前減價回饋讀者,每日照舊有新書返,照樣有折:港版書七折、台版書六折。約滿後遷往加連威老道五十二號三樓。

五月四日更新:五月一日《明報》港聞A11版報導,旺角樂文書店(現址西洋菜街)在下月底結業,並於六月遷進同一條街的五十二號三樓,月租與現址相若,約二至三萬,可惜失去「樓舖」的地利。自從舉行結業六折大減價後,人流多了三成,林璧芬暗忖這些愛書人,日後應該願意再上一層樓尋書吧,畢竟閱讀是為了擴闊視野,有反省有要求,清醒對待社會潮流。

星期四, 3月 10, 2005

轉載:失敗的閱讀及其他 (2005.3.10)

按:閱讀與愛情一樣,可以是成功的,可以是失敗的,當中沒有絕對的答案啊。東西越簡單,越容易被芸芸眾生遺忘,閱讀便是一例了。人在美國的昆布兄,架設了一個blog站『閱讀與書寫』,字裡行間充分流露出一位優秀讀者的睿智和體會。他在2月26日寫的〈失敗的閱讀及其他〉,道盡了千千萬萬位像我這樣的讀者的心情。讀罷著實感同身受,幾近遺忘的悸動,在一瞬間全都回來了。真的很感動噢,感動得幾乎從不轉載他人文章的我,失去了拒絕轉載的理由(畢竟言之有物的好文章委實太少太少了)。現在本站幸獲昆布兄親自授權轉載他的〈失敗的閱讀及其他〉,以饕一眾好讀的bloggers。在閱讀的過去之後、未來之前,以抽離肉體與精神的客觀視角,審視並反思自己的閱讀方向、空間與習慣,對愛好閱讀的你我他來說,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啊。我如此深信。

〈失敗的閱讀及其他〉
文/昆布

讀書是個漫長而複雜的經驗,有點像從事自助式的長途旅行一樣。

許多的景致都是未知,有時候美景出現的時刻,幾乎令人目不暇給,你怎麼紀錄留影,都無法全盤吸收,最好的方式就是舊地重遊。有時候旅程也會單調乏味,才逛了幾圈就沒什麼看頭了,膚淺而庸俗,這通常都是受了商業手法的欺騙。風景也有十分晦澀的時刻,有時候你盤旋輾轉,在原地徘徊踏步,就像陷入迷宮一般,久久無法往前。

閱讀不是參加旅行團,通常都必須隻身探險,所以失敗的經驗自是無可避免。失敗的經驗也是種類繁多。好高騖遠是我的通病,看見某些響亮知名的著作,就想尋幽訪勝,結果卻無功而返。這其間有不少部分是我對自己能力的錯估,也是預備功夫不足。

如果那本書是個高大嚴峻的堡壘,通常還沒爬上攀牆的樓梯,我就已經墜樓身亡。於是那本書可能就如此慘遭擱置,轉眼之間就是許多年。將來如果能重新回頭鑽研,經過了時間與經驗的累積,應該會有全新的發現。

另有一種常見的挫折,就是心有旁騖。我想真正的原因是目標不清楚,或者說根本沒有決心,只是想走走看看,結果還沒見到奇景,我的心已經跑到路旁的景致去了。走馬看花的結果,通常也會空手而回。

我想起天路歷程裡的故事,天路客在旅程中遇見不少同伴,他們也都期盼完成他們的旅程,但是那些擬人化的人物都有各自性格的弱點,第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『善變』,他們途經憂鬱潭,結果不小心陷入泥沼,在一陣掙扎之後,善變就走不下去,乾脆打道回府了。讀書雖然可以隨興,但是仍要心無旁騖,認定目標,才能抵達終點。

還有一種就是囫圇吞嚥,消化不良。當然主要的原因就是貪婪,為了趕上當時流行的時尚,證明曾經到此一遊,我也趕時髦讀幾本當紅的書。但通常沒什麼收成,只留下幾個名詞,看完就忘。結果我用力回想,也擠不出什麼東西來。

即使消遣的書,要讀出點門道,也不能太快(天才或喜歡速讀的人例外),至於堅硬的磚頭更是快不得,否則就會不知所云。我資質魯鈍,書讀得太快,等於沒讀。所以這些年來我讀書的速度,雖不是慢條斯理,也總是比較小心緩慢,雖不能讓美景盡收眼底,至少還能在需要的時刻讓記憶重現。

讀書不求甚解,有時候是一種美德,有的書籍或作者本來就很晦澀,無論我們多麼用功也無法全懂,因為作者的企圖就是如此,難懂恰好是一種必要的美感。但有些書不求甚解,等於無解,那是力有不逮,表示讀者力不從心,所以這種說法有可能成為脫辭。

當然還有另一種興歎,是讀者與作者共同的苦惱。如同聖經說的:『著書多,沒有窮盡;讀書多,身體疲倦。』

寫的人奮力寫作,無論是為了出名還是為了抒解胸中的快壘,讀的人也停不下來,無論是為了求知還是出於職業的必須。我們拼命和時間與出版賽跑,但速度永遠跟不上,不論有無資訊的焦慮,我們經常只能望書興嘆。我們的時間、財力都有限,但是購書、藏書的渴望並未消減,於是眼見書籍不知不覺日益增多,逐漸在家中形成災難。不搬家還勉強塞塞擠擠,真的搬起家來,才會領教書籍黑暗沈重的勢力。曾有一次有人告訴我說書籍比棺材還重,這話果然不錯。

也許只有一種得解說的途徑:忍痛割愛。或者那一天災難來臨,才能處決這個讀書人快樂的憂患。

我們訪問一個全新的地區,難免迷路,尤其是那種暗巷交錯,或黝黑複雜的森林。如不能按圖索驥,也必須在路程之間留下記號,才不至於全然失迷,至少不會困死在林間。因為這些紀錄的牽引,有時候還能曲徑通幽,探得美景。

這些年來,我在閱讀上能有些美妙的領會,大多是從學習做筆記得來。以往,我多數是在讀完了書之後,才在日記本上記錄一點心得,雖然行蹤膚淺,可是因為有跡可尋,我才得知當日身處何地。而那些記號正是成長的軌跡,就像以往我們測量自己的身高,在牆上做記號一樣。

紀錄對我而言,不只是幫助記憶,也是促進消化,更是一種提醒。

早年我通常都是讀完了整本書,才在書末留下讀完的日期,但是那些讀不下去的或遺忘的書,只好讓它閒置良久。但近年來,我倒是漸漸摸索出一點路徑。這也是逐漸養成的習慣,不管同意不同意作者的觀點,我通常會在書上書寫、畫線、註記一番,無須等讀完整本書再重新回顧,通常剛閱讀時的印象最新鮮深刻,雖是浮光掠影的評述,但總也有助於綜觀整本書的思路。然後幾乎是在每一章或每個休止的地方記下日期,如此就能知道整本書共花了多長時間讀完。

誰都不能否認,閱讀是一件快樂的事,但同時也是艱困的事。閱讀失敗有一部份的責任,並不在讀者。因為我們難免會遭遇蹩腳的風景,錯亂失序,單調乏味,像我讀過的恐怖譯本。寫作的人也有荒腔走板的時刻。然而風景奇險,甚至帶著歷史與文化縱深的古蹟,若觀賞者沒啥風雅,也不具備足夠的領悟力,那也是令人扼腕的事。

最近讀到一篇Nadine Godimer寫的文章,講她十七歲時在非洲一個礦區小鎮閱讀Marcel Proust的經驗。她說Proust書中陳列的那些貴族世系的關係,對她而言雖然藐遠陌生,但是書中所展示的家族的習俗與道德觀:母子之間表達情感與行為的方式、友誼在社會關系中的地位、日常生活中的飲食與來往的方式等等,卻是她熟悉的。這些都是在一個中產階級的經驗中呈現的脈絡,所以她能在閱讀之間產生適當的共鳴。她的經驗說明我們對文化的理解,也能是培養閱讀能力的一部份。

閱讀也很像吃飯,如果消化能力不足,有的食物最好就不要碰,不然消化不良、反胃、厭食都有可能發生。有的書籍可以一鼓作氣,直攻而下,但碰到纖維質太多、濃度太高的,可能只能少量多餐,嚼的細一些,漸漸培養消化的能力。這些年讀洋書大抵都是循著這條途徑,雖有點接近生吞活剝的狀態,但讀久了,偶而也 可以發出一點勝利的微笑。

其實我們雖能讀點外語,充其量也就是一兩種,度量與速度都是相當有限,碰到艱深的部分,還得上窮碧落下黃泉,動手動腳找資料,不懂的只好瞎猜,不然就只好晾在那裡。

以前讀過一些拙劣的譯本(通常是西洋小說),或詰屈聱牙的譯文,叫人糾結煩悶,深感懊惱,因為根本不知所云。有一次我讀了一本中譯的《盧梭懺悔錄》,我從未見過這麼錯亂的譯本,才讀了兩三章,就氣得把它丟到垃圾桶裡。這些人的消化力太差,害咱們差一點也敗了胃。

所以好的譯本就像精彩的廚師,他們的銓釋就是令人垂涎的烹調。有一年我讀喬治高的《大亨小傳》似乎體會到那種境界與神髓,可惜他的譯作太少了。要讓烹調美味,當然廚師技藝必須超群,而且待遇不能太差。讀了蔣行之的美國譯界之悲慘世界,讓人深歎,譯事不易,不只難於上青天,也難在巧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!

我經常有個期盼,但願我讀英文能像讀中文那麼流暢,也許那是種奢望。但是如果能有更多精彩的譯者產生,也許這個期盼就不那麼渺茫了。透過他們,洋人的食物也就能像中國菜一樣可口了。

星期日, 1月 09, 2005

Boreto in Singapore (2005.1.9)

boreto_sin_20041228
"Woman with Fruit" by Fernando Boreto.
(2004.12.28 攝於 Singapore. All rights reserved by 一方.)


二○○四年的十二月下旬,我再度踏足新加坡Singapore這個國家旅遊了。三天,兩夜,一個人,輕鬆自在。

去過新加坡已經很多次了,三年內前後去了大概有六七次之多吧,次數多得連自己也覺得有點兒過份。不過心底裡就是很喜歡這個國家,不好意思。一個人去了有多少次已經記不起了,和R倆去的就有兩次,由我擔當導遊、三個人去的有一次。在朋友心中,我可是位壓倒性的「新加坡專家」耶,我敢說。

每次在想該到香港以外的那裡去旅遊時,不知怎的總會情不自禁的浮起「不如再到新加坡吧」這個念頭,真傷腦筋。由於已經去了很多很多次了,一般的旅客熱點已然引不起我的興趣。惟一可以教我百「去」不厭的,只有書店和博物館這兩類場所。一來由於時間的安排關係,二來適逢有幾個想去觀賞的文化藝術展覽,於是決定,逛博物館是這次「個人遊」的惟一主題。換句話說,除了書店、所住酒店和用膳場所以外,博物館是惟一要去和會到的地方。

大大小小的藝術展覽固然觀賞了很多,其中最有印象的,是國際知名的哥倫比亞藝術家 Fernando Botero 的「Boreto in Singapore」個人展覽。這次展覽由 Singapore Art Museum 及 Valentine Willie Special Projects (Singapore) 聯合主辦,Singapore Tourism Board 贊助,是 Boreto 在東南亞的首次個人展覽,概括地回顧並展示了他的作品。

是次 Boreto 的展覽,由二○○四年十二月九日起,舉行至二○○五年二月二十七日。除了有超過七十幅橫跨三十年的繪畫作品、十四件小型雕塑品在 Singapore Art Museum 的展覽廳內展出,特別之處在於同時有二十件有紀念意義的大型銅製雕塑品,分布於 Esplanade Theatres on the Bay、Esplanade Park、Suntec City,以及 Singapore Art Museum 作戶外展出。

想去的藝術展覽場所委實太多,在有限的時間內,在下雨的天氣下,為了不想因而在品味藝術的過程中過於走馬看花,放棄了拍攝全部二十件 Boreto 的大型銅製雕塑品的念頭,決定按自己的計劃行程和它們的分布位置,只選拍了其中的七件。其中一幅相片便是各位看到的「Woman with Fruit」大型銅製雕塑品,攝於下著綿綿細雨的日落之後、夜來之前的 Esplanade Theatres on the Bay。

星期六, 1月 01, 2005

答客問:關於出版的點點滴滴 (2005.1.1)

想不到這篇遲來的回覆,竟然成為了我在2005年的首篇文章哩(可不是故意的耶)!Happy New Year!

忙是一個原因,之前斷斷續續的抱恙也是使到回應一拖再拖的主要原因。接下來的半個月又剛巧展開個人的悠長假期,為了可以真正的好好的充電,在港時也好外遊時也好,除了讀書閱報看展覽之外,幾乎沒有接觸包括寫作的任何關於文字的東西。不好意思。老實說,我現在仍未完全康復的,不過為了不想讓提問了的朋友久等而失望,縱然狀態未有十足,也決定回應各位的提問。

可是,先旨聲明,對於那名叫作Anonymous的人士的提問,除了表明(1)出版並非如所說般「好搵」的(不信的話可以試試看噢);(2)本人並沒有理由或意圖去借題發揮對未來文化這家已然消失的機構「踩多腳」(它值得我花上寶貴的時間和感情嗎?);以及(3)本人並非「見高拜見低踩」之輩(這樣說未免少看本人吧?何況未來文化「是高是低」至今未有定案,何來「見高拜見低踩」的基礎?)這幾點立場外,我是不會作什麼回應的。

一來,熟知我的朋友都知道,對於沒名沒姓(連匿名也懶用也怕用)的什麼傢伙,我向來是不會予以理會的。二來,從當中的內容看來,我可以肯定這幾段Anonymous的留言是出自同一人士的,亦有理由相信這人與未來文化可能曾經/仍然有一定的關係,甚或可能是正在從事「自資出版」的機構人士,企圖想索取什麼的情報似的(很可惜,我沒有什麼情報可以提供)。再者,在暗的Anonymous的行徑既不大方又鬼鬼祟祟,難道在明的我不可以堂堂正正的選擇不回應嗎?何況世上並沒有「別人問甚麼都一定要回應」的道理啊。

好了,閒話少說,我的回應如下,內容頗長的:

網路文學的出版,有可能嗎?

街坊:韓國兩套出色的本土製作《我的野蠻女友》和《原罪犯》,如沒記錯,它們最初的劇本都是來自網上小說。內地 / 香港有沒有這一天?意思係,中港兩地有沒有條件孕育出一批出色的網上小說家、散文家、畫家、評論家、民間記者或 Bloggers,吸引到中港甚至是海外商人投資,把他們的作品出版 / 改篇?

一方:國內和台灣很早已經出現了網路文學「地面化」的情況了。蔡智恒的《第一次的親密接觸》、周潔茹的《小妖的網》、安妮寶貝的《告別薇安》、龍吟的《智聖東方朔》、花城出版社的《網路之星》叢書三卷、湖北教育出版社的《網路文學》叢書十本都是例子。

另據《出版之門》引台灣《聯合報》2004年12月30日的消息報道,中華電信手機文學館下月6日開館,將有10多部簡訊小說上線,知名作家吳淡如、方文山、水瓶鯨魚、高翊峰等,都將推出新作,民眾平均訂閱一則約1.5元新台幣。

因此,參考了國內和台灣的情況,我想香港也有可能孕育出一批網上作家的(水準是否穩定和出色則見仁見智了),當中的作品甚或有被出版的可能的,書籍也好電影也好其他的任何形式也好。

網路文學,如何興起?如何發展?

另外,對於網路文學的興起與發展,我是很同意文化研究網王強所言的三點(不是全部)見解,現引述相關原文供各位參考:

(1)網路文學是一種互動式的大眾文學。由於網路文學的發表無須編審,許多不經網站篩選就在網上發表,一方面互聯網以其開放性平等性打破了傳統精英作家的話語壟斷,成為線民「發洩」和「表達」的最佳媒體,而且可以實現作者與讀者、讀者與讀者之間的充分交流,另一方面隨心所欲的「貧血」作品充斥網上,「垃圾太多」成為網路文學的一個弊端。一些持保守態度的作家認為網路文學只可算是習作,或是「文學卡拉OK」,「充其量是通俗文學,是速食型文化的一部分」。人們目前對網路文學的熱衷,很大程度上在於一種新奇感。

(2)網路文學需要健康說理、鞭辟入裏的網路文藝批評。目前網路上關於網路文學的「e批評」十分熱鬧。這種「e批評」,是指在網上非常普遍的、任何線民都可以張貼上去的評論,可以長篇大論,也可以一句話,一個詞。幾乎所有的重要文藝現象,在網上都有大量的或短或長的「e批評」......但這些評論多數在論壇上不經任何編輯地張貼,隨感式、謾駡式的批評較為常見。......網路文學的健康發展,需要一大批學識淵深、學理講究的文藝評論家投身其中,對這一現象及作品認真評說。

(3)著作權問題是關係到網路文學發展的一個難點問題。1999年王蒙、畢淑敏等六位作家狀告「北京線上」網站侵權,引起文藝 界和網路界廣泛關注,判決結果引起爭議。......此案被稱為「中國網路侵權第一案」,其審理結果對網上著作權保護具有相當深遠的意義。有業內人士認為,過度保護網上版權會阻礙國內網路的進一步發展......不過,此案判決後,許多文學類站點不再隨意把傳統作家的代表作品數位化了,一些圖書網站開始重視網上著作權問題。如博庫網站就與劉恒等數幾十位知名作家簽約,取得在網上登載這些作家作品的權利。

不能否認,網路日漸成為人類更習慣和熟悉的媒體,網路文學亦誓將成為文學流通的重要方式。然而,目前的網路文學的發展仍是屬於自發、隨意的個人行為,暫時仍還難以與傳統的紙上文學相互抗衡,許多作品還相當幼稚。

網路文學如要得以正常的出版發展,先決條件始終是要達到最基本的要求:作品的文字及其內容具有一定的質素。說來說去,沒有好的軟件,再強再大的硬件也是一堆中看不中用的廢物而已。文字創作也是同樣的一回事,紙上也好網上也好。

香港的自資出版,有可能嗎?

Eric 'Spanner':記得兩年半前,未來文化的創辦人某,找了我跟人出錢出文合撰一本書,錢文也貢獻了,最後(幸好?)成事。書應該賣的平平。我在出版後取得十本 complimentary copies。2002年年中,某告訴我說,要退股,因為跟其他股東鬧翻。後來他另立門戶,繼續搞自資出版。昨晚見到他,他說未來文化久久沒給公司註冊處新的年度報告,寫偵查報導的記者結果連他的寶號也亮在頭版,因而心情低落。而他的生意已經轉型,改出網上遊戲攻略。說到這裡,我並非為他辯護,雖然我跟他的關係不壞,但我亦未嘗在那出版計劃得到甚麼好處,只得十本貴書。而隨之想到的,自資出版是否完全不行?陳湘記下的小品牌(姑且如此分類)「廿九几」,成員固定,要自行出錢出版,似乎因為質素較有保證,和陳湘記在業界的實力較強,至少不跟未來文化的結局一樣。未來文化式自資出版的其中一個問題是:有錢可以有書;就算在2002年初時,他們客戶交來的,不少是難教人問津之作,卻照印不誤,這甚影響它日後的業務。

一方:自資出版的精神或本意是什麼呢?就是「自資」這兩個字。既然是「自資」,換句話說,任何個人或團體願意付出金錢,在沒有抵觸法律的情況下,是可以自由地出版他們自己和別人的任何作品的,文字也好圖像也好音像也好。對於「自資出版的其中一個問題在於有錢可以有書」這個說法,我看是不成立的。

所謂「未來文化式」的自資出版的問題,在於未來文化的主事人對出版的本質、市場和運作完全沒有的、根本的認識,加上「好大喜功」,只把出版當成一般物件的買賣看待,結果如何?一切已成歷史,不問而知。

另外,我不認為陳湘記在業界的實力較強,論往績、現況和前景,它還差很遠很遠的水平啊,不好意思。至於「廿九几」的具體運作及其與陳湘記的合作情況,吾友袁兆昌的看法會較我清楚(他是成員之一嘛),有興趣可以直接問他。

從出版營銷的角度來說,「廿九几」的出版物是屬於「需求不大而明顯」的「小眾出版物」。小眾出版物的特徵是叫好不叫座,然而各自各精彩。「廿九几」走得對的地方(說是成功實在言之過早了),在於他們在出版每本作品前的考量和策劃。就算未能賣過滿堂紅(老實說,限於出版物的定位,熱賣的可能性不大),就算水準各有高低,起碼他們的作品至少做到各具個性,可以針對到某類讀者群或市場的需要,有出版/閱讀的價值。

Eric提及的某人:Eric,今天剛巧看到你的文字,因為已報案處理,所以不便多說什麼。個人意見是,提供出版服務的出版社,最好可以「選書」,就以我們公司來說,大部份以小說為主,雖各人寫作上未必有很高技巧,但作為一種自我鼓勵亦乎嘗不可。還有,做生意一定要誠實,也不要凡事只看錢,正因如此,我和作者們都變成了朋友。不過,自從開始轉型後,發現壓力少了,滿足感也很大!現在偶有自資的客戶聯絡,也會嚴格挑選,不過並非從文學角度,而是從作者的心態及小說類型來選取。老實說,我們可能是其中一間「推掉」最多客戶的公司之一。(笑)

一方:既然閣下「已報案處理」,我也「不便多說什麼」,不好意思(不過,閣下好像也說了不少哩)。可是,我始終認為,提供「自資出版」的機構是不應該「選書」的,因為這違反了「自資」的根本意義(至於是否「推掉」客戶則是出於個人/商業決定)。「自資」出版的成本及風險應該是完全由打算作「自資」出版的人(即作者)承擔的。可以「選書」的已經不是「自資」了。提供自資出版的機構只需「純粹」的提供相關的編輯及製作服務,從中收取費用而已。當然,除了提供基本的編製服務,這些機構可以/應該提供負責、專業、全面的出版服務,例如給作者提供出版建議(包括選題、內容、發行、推廣),提高作品的水準和市場/閱讀價值。

何謂好書?何謂有市場價值的書?

Elaine:一方,我想知道,從出版商的角度來看,何謂一本好書?何謂一本有市場價值的一本書?

一方:我不敢、亦不可能代表所有的出版商回答這個問題。我相信,對大部分的出版商來說,一部作品如果可以滿足(以至帶領)特定的(現有或未有的)讀者/市場的閱讀需要/層次,而在當中可以收回足以支付成本或以上的收益的話,出版的價值便存在了。

好書和有市場價值的書是不同的。它們可以是同一本書,或是兩本不同的書。好書可以是需求大而明顯的,也可以是需求不大而明顯的。至於有市場價值的書當然是需求大而明顯的了。那麼,需求大而不明顯的會是什麼呢?一句話,明日之星是也。能夠發現並發揮的明日之星,很自然成了出版商/作者的「會生金蛋的母雞」了,當年的J.K.羅琳與《Harry Potter》便是著名的例子了。

至於那些需求不大而不明顯的創作,不用說,根本沒有出版的價值和理由。至少對出版商來說,它們完全沒有以紙上方式出版的價值和理由,畢竟當中涉及了人力資源的「機會成本」、地球資源的浪費等理由。不過,網路和自資出版,對於這類創作來說,可以是其中兩個理想的出版方式和渠道。

二月河在他的《人生隨想曲》提到,「一部書,它的生命力如何,不要去看重頭批評文章 ── 那些文章很多是掙人情、掙稿費、掙職稱用的 ── 真正的標準只有兩條:它擁有不擁有讀者;它擁不擁有將來的讀者。」我對此深有同感。這可以說是好書的另一個定義吧。

總而言之,好書也好,有市場價值的書也好,兩者的共同特色起碼有三個:(1)有消費意義(例:你的書和市場現有的同類書有什麼分別?在內容上、設計上...等各方面可以滿足讀者的購物慾嗎?);(2)有閱讀意義(例:讀後可有什麼得著或啟發?情感上的也好知識上的也好);(3)有出版意義(例:現有的人力物力可以製作得來嗎?有一定的市場需求嗎?對讀者以至人類來說又有怎樣的文明意義?)

至於未能回答的地方,以下網址或有可提供參考的地方:
(1) by 黃擎天
〈如何成為作家——還是亦舒說得好〉
〈J.K.羅琳與魏國安的啟示〉
〈作家的理性與感性〉
(2) by 文怡
教城專訪:徘徊在筆尖的戀曲

在下才疏學淺,粗淺與錯誤之處在所難免。以上純是個人的見解,謹供各位參考而已,讀時切記要抱持著懷疑的、理性的批判態度,不要盡信在下的片面之言噢。

謝謝。